top of page

Steven的社群小教室 - 實體活動只能當下發生,應該怎麼做,才能延續後續效益呢?

【#Steven的社群小教室-歡迎大家發問】

Q:「老師,我們辦了一個實體活動,很希望可以串聯社群行銷,因為實體活動只能當下發生,無法產生後續效益,應該怎麼做,才能延續效益呢?」

我:一個活動需要分拆三塊,事前、事中、事後。

一般來說,人們都會認為「事前」要引發期待,

可是我認為的是,事前引發期待是一個迷思,事前若引發期待,到現場就會爆滿。

所以我認為事前引發的並不是期待,而是大肆宣揚這個活動的梗、有趣的點,

搭配論壇、鄉民討論、口碑效益,並邀請意見領袖參與前期的活動宣傳。

而「事中」的做法,

許多活動都會邀請現場的人寫FB貼文,可是寫FB貼文真的太普通了!

利害一點的人會用FB直播來做推廣。

但我比較建議的做法是,「要在事前就做好準備。」

「事中」主要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素材蒐集好,張貼出去而已。

那到底要做什麼呢?

這時要讓消費者感受到除了現場活動的臨場感之外,要讓觀眾覺得「精彩」。

例如新機上市的活動,現場若只是辦直播,那觀眾就抓不到重點。

因此現場活動、媒體報導,都需要有一些爆點,

因此我們就得來思考要做什麼事情,會讓網友覺得很有趣,

例如在現場活動中,PO出一篇貼文說「若獲得500個讚,代言人就會做某件事情」

因為「精彩」,網友才會想看。

那「事後」該做些什麼呢?

許多人都會想說,事後要「發酵」。

發酵這個用詞也沒有不對,只是比較精準的用法是「形成氛圍/產生議題」。

因為若是活動過程精采,媒體自然會幫你報導、幫你發酵。

延續上例,我們做的新機發表活動,這個新手機,代表著一種新生活方式,

這個生活方式是由針對台灣民眾的消費者洞察所延伸出來的,

所以「事後」應該要好好串聯新聞媒體、意見領袖,炒熱話題,

吸引人們反思,覺得我們所推廣的這個議題/氛圍很重要,

深植在消費者的心中。

以上,「事前」「事中」「事後」,是我提出的見解,歡迎大家參考!

點擊圖片分享文章▼

熱門文章
近期貼文
依日期搜尋文章
依標籤搜尋文章
bottom of page